2007年1月19日

從使用者創新

創新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 政大科管所溫所長在12月號的科學人雜誌中有篇文章,帶出這個主題,值得在這個領域的諸位一起探討。
在使用者創新這個領域的研究權威應該是MIT的教授Eric von Hippel,他率先創造「先驅使用者」(Lead User)這個名詞。我想有看過「跨越鴻溝」以及「龍捲風暴」幾本科技行銷暢銷書的朋友應該都會同意早期使用者的概念。
溫所長這篇短文也提到,像是Wiki,Youtube,無名小站乃至於醫療檢驗跟運動器材產業的使用者,多是因為市場現有的產品無法滿足他們,而主動去發明或是改進產品。
這篇短文給我的反思是,有時候看到一些客戶過度專研專利資訊,希望透過專利的技術功效分析、迴避設計,甚至是TRIZ等方法作為研發改進的依據。回歸到創新的本質上面,要有好的發明,還是必須充分理解使用者與使用情境。

希望進一步了解Lead User這個主題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個網站http://leaduser.com/documents/leaduser_hq.wmv

2007年1月3日

一些衡量產業科技競爭力的指標及其探討


最近發現台經院一篇不錯的研討會報告,主要在討論台灣創新的競爭力,不過,由於當中特別花了些篇幅討論指標的優劣及取捨,覺得蠻適合整理出來,提供給進行創新研究或是競爭情報工作的朋友參考,摘錄內容如下:
常用以衡量國家科技與創新的指標類型包括:
1. 投入指標(input indicators):R&D經費、創新支出、R&D人員數、人力資源質與量、知識投資、風險性資金等。
2. 過程指標(process indicators):包括知識擴散指標(如ICT設備與應用概況、文獻與專利被引用次數)與研發合作模式(如技術策略聯盟個案數、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技術合作情況)。
3. 產出指標(output indicators),包括專利件數與被引用次數或頻率、科學論文篇數與被引用次數與頻率、技術貿易額等直接產出指標與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出口值與其佔製造業出口比重。
上述指標雖廣被引用,不過因仍存在部分衡量上的限制性,譬如文獻中常以R&D支出為投入面指標或代表企業創新能量的指標(Griliches, 1990, 1998; Hausman et al., 1984;Hitt et al., 1997;),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Duysters and Hagedoorn,2001; Henderson and Cockburn, 1994),但技術革新或創新並不一定發生於研發過程,可能在設計、生產或實驗過程中,故以R&D支出作為技術革新的衡量變數,便會低估技術活動大小,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術變革(Keith Pavit, 1998),主要集中在非正式研發的過程創新活動。
至於專利指標,由於各國與部門別在申請專利的行為不同(Ernst, 2001),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專利傾向也不同(Arundel et al., 1998),不同的專利其重要性也不同,最重要的是並非所有的研發到創新均會申請專利,僅能反映部份研發與創新的行為;另外,專利的數目不代表其經濟價值,無法真實反應商業化後階段的經濟價值與衝擊(Schankerman & Pakes, 1986),儘管如此,專利指標在經濟相關文獻中仍被視為比較創新績效之適當指標,也被大量的應用,甚至有學者更是全面應用專利作為績效指標,如Arundel & Kabla (1998)與 Mansfield(1986),將專利認為是高科技產業部門最適的創新績效指標。為避免專利量指標的偏誤(bias),學者利用「專利引證次數」(Citations number)作為企業發明績效指標的情況有日益增加的現象(Harhoff et al., 1999; Jaffe et al., 1993; Trajtenberg, 1990;Narin, F. Albert, P. and Hicks D. 2001),由於專利被引用次數往往與專利的重要程度存在正面的相關性,因此專利被引用次數愈高,也代表著專利的重要程度愈高,故相較於專利件數的「量」指標,專利引用指標是偏向於「質」方面的衡量。
至於書目計量指標,如論文篇數,通常反應的是基礎研究變化的型態,而非產業技術創新過程。這些指標解釋的限制性,主要乃緣於技術與創新內涵複雜度高,唯有多面向指標才能完整描述其特質與現象,任何單一指標所觀察,僅僅能反映部分構面的現況,無法反映全貌。
基於產業科技與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大規模的國際比較,涉及資料取得困難與資料分類之重新對照的複雜性,投入此類的研究大多集中國家整體層次的比較,如IMD與WEF科技分項競爭力、美國NSF二年出版一次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科學與技術指標」(General Indicators of Science & Technology)、歐盟的創新計分版(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card)。針對產業部門別進行科技創新與國際競爭力評比的研究則因資料收集的困難度較高,相對的研究數量極少,目前僅有OECD二年出版一次的「科技與產業計分版」(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所評比的產業範圍最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