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9日

飛利浦的智慧產權管理策略



相較一般企業對於智權單位的目標僅止於專利申請的管理,飛利浦對知識產權的定義是可以創造價值的資產,也可以是競爭的策略性工具。
而飛利浦專利的Portfolio管理大致分為下述幾種方式,第一是應用在產品上銷售出去,第二則作為防禦性的交換工具,如果今日飛利浦想要用到其他公司的技術,可以互相交換,第三則是藉此收取權利金,如飛利浦與台灣光碟片廠商。第四則是,藉此與其他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或取得新技術。

2006年10月23日

[轉載]中國產品闖德國走向高端

《環球時報》 ( 2006-10-20 第24版 )
上月底,住在柏林的魯卡斯一家去了海濱度假。不過他們家中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可沒閒著,仍兢兢業業地工作著,並通過轉化器將電力以每千瓦時52歐分的價格出售給電力公司,為主人創收。和很多風靡德國的產品一樣,魯卡斯家的太陽能發電設備也是“中國制造”。這家名為尚德的中國太陽能設備生產廠已經在柏林建立了歐洲總部,在德國的銷售量已經占其總銷售的50%以上。而實際上,尚德的成功,只是中國中高端產品逐步打入德國市場的一個縮影。
  “中國制造”正走出怪圈
  德國經濟部官員舒密特博士告訴記者,作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從中國進口的中高端產品越來越多,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改變了過去襯衫、皮鞋等低端產品“一統天下”的局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電信設備領域。德國第二大固網電信運營商阿考爾首席執行官斯托貝爾博士告訴記者,中國華為公司為他們提供了覆蓋德國全境的新一代具有強大IP處理能力的SDH系統。他認為,華為是業界為數不多的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此外,大連路明科技集團制造的全彩大屏幕,河北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為凱澤斯勞滕球場提供的全世界最大的足球場太陽能屋頂發電工程,都成功打入2006年德國世界杯。聯想公司在專業用戶的基礎上,明年初也將開始大舉進軍德國大眾電腦市場……
  對此,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拉爾貝教授認為,中國商品正在慢慢走出“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限──資金短缺──提升產品結構受限”的怪圈,走上良性循環道路。他估計,在未來3至5年中,中國的中高端產品出口每年仍將增長40%左右,其中汽車零部件和軟件外包等一些產業,可能有 “更長”的持續擴張時期。“與低端產品生產商相比,高端產品生產商的利潤率明顯要高得多。”舒密特博士說。統計表明,德國的高端產品平均淨利潤率為 16%,而低端產品利潤率則在2%左右。而且,中國高端產品出口德國等歐洲國家,目前還沒有受到反傾銷等不平等待遇,應該大力發展。
  揚長避短,價格取勝
  德國是世界商品出口冠軍,“德國制造”更是聞名于世,所以在許多中國企業家眼里,攻占德國市場是對自己產品的肯定。但是要進去,不僅面臨著德國本土企業的競爭,還要面對早早進入德國市場的美日企業的挑戰,就連韓國產品,也已經在那占了一席之地,中國企業想插一腳,憑的是什麼呢?
  “要說產品性能,中國產品未必比其他國家的產品好,但是勝在靈活充足的供應。”一位船運公司的銷售員沃爾茨表示,“中國船廠比韓日船廠更以客戶為導向,可以設計各種不同船型,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而“機靈”的海爾則避開國際大公司的技術強項,專門尋找被人忽略的市場空白。在世界杯比賽火熱進行時,海爾就在這個“啤酒之國”推出了專為啤酒保鮮設計的海爾變頻冰箱,結果使銷量節節攀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當然,優惠的價格無疑是吸引德國消費者的最大利器。紐倫堡普爾斯市場調研所負責人維斯納對記者說,基于價格考慮,46%購買日本豐田和本田汽車的客戶表示願意轉而購買中國品牌的汽車
  還不是日韓品牌的對手
  隨著擁有自主產權的中國高端產品的進入,德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認知感和信任度大大增強。但與主要競爭對手──日韓產品相比,中國中高端產品還有不小的差距。
  在德國最大的電器連鎖店梅迪亞商場,到處充斥著三星、松下等日韓品牌。記者找了半天,也沒有在這家達10萬多平方米的商場里發現中國品牌的高端主打商品。雖然不少主流商品寫著“中國制造”,但其品牌名卻寫著“飛利浦”、“西門子”等。商場負責人羅爾女士告訴記者,他們銷售的高端商品40%左右為日韓品牌,其次是本土品牌,然後是其他歐美國家品牌。記者還在各大商店採訪了德國消費者。他們普遍認為,日韓產品“技術實力強、質量好、外觀漂亮,而且非常環保”。問他們從哪些渠道獲得信息的,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電視上、平面廣告、網絡、廣播等。但對中國品牌,10個人里有9個說不出一個,能說出來的中國品牌也就聯想、青島啤酒等幾個。
  在採訪了在德國的日韓企業後,記者還發現,日韓企業很重視兩大戰略。一是重視研發,舍得投入。像三星電子將“專利經營”作為其“核心戰略”,在德國申請了1600多件專利,還有250多人的專利研究隊伍。二是人性化的品牌管理。日韓企業建立了一支以德國人為主的銷售及售後服務隊伍,“星級”服務規範。但對中國產品,漢堡的馬丁說的很有代表性,“顧客從訂貨到最後收到產品,中間需要等上很長時間,有時長達一個月,售後服務也不規範。雖然便宜一些,但麻煩會更多。”
  出口行業需擯棄“壞習慣”
  拉爾貝教授認為,雖然在中高端產品領域中國品牌還比較少,並且存在著一些問題,但與以前“中國制造”等于“廉價低端產品”的時代相比,有了質的飛躍。“而且,中國相比韓日,還有‘將來’的優勢:中國高端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很低,低起點為中國出口的成長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此外,中國的要素成本優勢也非常明顯。”
  拉爾貝教授認為,中國高端產品想要占得一席之地,首先,不能抱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撈一筆就走”的態度,急需戰略性的發展眼光。“這樣做風險大、投入多、收益慢,但是前景會很好。”其次,科技含量是決勝關鍵。中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是正確的,對專利的保護也應該加強。其三,中國企業必須急迫地加強品牌意識。盡管中國商品質量不差,但由于沒有品牌知名度,“酒香也怕巷子深”,不為消費者所熟悉,高檔商店也難有容身之地,因此要加大產品宣傳力度,主動出擊。
  此外,在海外發展還應該了解對方市場運作的細節。比如在德國分公司里,當地人應該占絕大多數。因為通過當地人推銷產品,會拉近德國人與中國產品的距離;德國人有經驗,而且熟悉當地市場;他們深諳當地文化、操作模式、法律法規等中國人很難了解的東西;另外,他們在產品策劃、營銷策略上具有很大優勢。
  最後拉爾貝教授對記者說:“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可以同時在低勞動力成本和高科技領域與西方展開競爭的發展中國家。一旦把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將對世界產生極大影響。”▲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2006年10月22日

[轉載]HP實驗室科學家在華詮釋企業計算頂尖科技創新

北京新浪網 (2006-10-20 18:12)
10月20日,主題為『創新改變企業計算未來』的惠普媒體溝通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內近百名媒體記者和分析師參加了會議。惠普(HP)公司全球研發高級副總裁、惠普實驗室(HP Labs)主任Dick Lampman、惠普中國實驗室主任許玫君、惠普實驗室量子科研小組重要成員王士元,詮釋了惠普實驗室在企業計算領域的頂尖發明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改變了當今的IT經濟,更開啟了企業計算的璀璨未來。
  在溝通會上,Dick Lampman先生講解了客戶當今面臨的問題,惠普在徹底改變IT經濟方面的諸多創新和努力。許玫君博士著重介紹了惠普中國實驗室的創新重點和先進的資訊管理技術,這些創新研究為中國企業計算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王士元先生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備受業界關注的惠普量子研究發明成果--交叉點陣邏輯門 (Crossbar Latch)--矽晶片時代以後的納米技術計算方法。這項深受國際和國內科學界廣泛贊譽的發明,全方位超越了傳統的硅技術,為數千倍提升現有計算性能、打開企業計算乃至產業、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空間,提供了無限可能。
  惠普公司全球副總裁暨中國區總裁孫振耀先生出席了媒體溝通會,他說:『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在中國創新大潮中,作為當代最先進的生產力,資訊技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硅谷創新精神的發源地和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公司,惠普的創新能力和經驗,能為中國企業IT創新帶來很大幫助。此次惠普科學家專程訪問中國,就是要將全球領先的企業計算創新技術、理念帶給中國市場。』
  創新決定一切,徹底改變IT經濟
  1966年,惠普實驗室誕生,它是硅谷地區最早的企業實驗室之一。惠普實驗室不僅為惠普公司的高速成長提供了澎湃動力,更為IT產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從早期的攜帶型科學計算機、可編程袖珍科學計算機、發光二極管、精確架構 RISC技術、AltaVista搜索引擎和單通道彩色掃描,到近期的Itanium64位架構、世界上第一部分子存儲設備原型、PDA的移動Ipv6、自動存儲管理,以及世界上首個可伸縮、可編程的公用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等,這些推動產業發展的創新技術均源自惠普實驗室。
  目前,惠普實驗室的作用是幫助公司確立策略,根據策略開發相應技術,為惠普創造新機遇,同時在惠普所關注的領域中投資于基礎科學研究。現在,惠普實驗室分別與全球領先的客戶、著名大學合作來實現共同創新,而且多學科特點日益明顯。
  現在,惠普實驗室在企業計算領域的研究著重于徹底改變IT經濟的技術、服務技術和新興/可突破性技術等。其中,徹底改變IT經濟的創新技術包適應性IT 基礎設施、資訊服務、安全與可信、網格、高性能計算(HPC);服務技術的創新包括可提供高性價比服務的技術、可對惠普的諮詢與集成資訊資產進行再利用的技術;而新興/可突破性技術的研究分別針對原子與分子級別上的器件、軟件、市場等。Dick Lampman全面介紹了如何運用惠普實驗室的創新改變IT經濟,如何將創新應用到企業計算中。現在,由于傳統IT模式的局限性,客戶已經對昂貴的企業 IT管理和維護成本產生了太多的抱怨。面對客戶的挑戰,惠普實驗室在企業計算方面的創新規劃,包括將軟件和應用作為一項服務通過互聯網進行交付,用于開發、部署和運作服務的自動化與閉環控制技術,資訊管理,可信與安全,用于創建可靠、靈活的公用計算基礎設施的虛擬化技術,可提高資料中心經濟性的電源與散熱技術等。。

2006年10月7日

研發管理職能解析

經濟部工業局於2006.9出版的人力資本雜誌其中有篇文章探討研發管理職能,蠻值得推薦給各位研發專職人員或是技術主管,以作為自己的生涯學習規劃或是人才招募的評估參考。

這個研究的結果,是由工業局產業學院於今年展開調查,藉由焦點座談與問卷調查來分析研發管理的工作任務,從「知識」、「技能」及「特質」三個構面,來解析完整的研發管理職能地圖。展開結果如下:

[轉載]專利空洞化 質量不對稱

2006.10.07  工商時報 王尹軒/台北報導

台灣發明人申請專利數量,比十年前成長六八%,不過,智慧財產局局長蔡練生卻表示,專利增加卻未帶動經濟再起飛,主要原因就在於發明商品化比率僅千分之三,與國際專利商品化平均三%相比,落後太大,台灣有專利空洞化之虞。未來智慧局對專利的審查將趨嚴,同時藉由與產、學界的合作,希望讓「專利」與「商品化」有更密切的連結。
台灣人很愛發明,尤其近四年來在專利申請數量的成長最快,平均年增率為一○%,而光是去年一整年,台灣發明人向智慧局申請專利的數量將近八萬件,比起十年前的四.七萬件,成長幅度近七成。
同時,台灣在美國新增專利數量,也從十年前第七名,躍升到第四名,僅次於美國本土、日本及德國。而經濟論壇報公布的國家競爭力調查中,台灣整體競爭力雖然從第八名掉到一三名,不過單就專利註冊數量,台灣僅落後美、日,排名第三。
不過,台灣人發明後商品化的比率不高,對經濟發展及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少了一股推動的力道。練生指出,台灣發明商品化比率只有千分之三,遠低於國際間平均的三%,落差將近十倍,而且技術層次偏低,導致專利價值不高,所以才出現專利空洞化的現象,也顯現出國人在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之際,專利素質追不上專利數量的窘境。
蔡練生強調,申請專利並不難,但是有用的專利才等於金錢。因此,未來,智慧局對專利申請的審查會趨嚴,同時,透過智慧財產培訓學院培訓種子教師,未來由種子教師協助中小企業進行專利申請,研究商品化的可能,同時由智慧局建立專利資料庫,供企業運用,撮合商品化的機會。他表示,商品化需要燒錢,中小企業須從過去的單打獨鬥,改為共同從事研發,才能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效益。
但目前台灣的多數大企業,幾乎都缺乏「願景式」的專利,多半是製程、元件改善,以及新式樣等外觀設計,原創性與技術門檻低,充其量只能做為防禦用,取代性較高,未來在加強智財管理,合作開發及資源整合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
自評:
專利空洞化這個名詞,從本文看來應該有幾個意思,一是商業化程度低;二是技術層次低(缺乏「願景式」的專利,多半是製程、元件改善,以及新式樣等外觀設計,原創性與技術門檻低,充其量只能做為防禦用,取代性較高)。
如果以這兩項定義來看,比較不了解的是台灣的千分之三跟國外平均的百分之三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不過以智財局所提供的專利商品化網站所提到的業務來看,則應該是指跟專利智財相關的智財權交易、技術移轉...等等。就智財局能夠取得的資訊應該是在於專利轉讓申請相關的業務數量。
至於技術層次低不低,畢竟國內企業多屬製造及代工型態,發明的想法自然多與這些相關。另外,專利權的要能夠執行,還必須考慮到發現侵權行為的難易度。但一般而言較難從外面流通的零組件or商品來推斷他的製造加工方式or工廠機台的佈局,但的確是發現國內有許多業者將這類的創新想法也申請專利,以專利來保護是否恰當,就值得深思了。

2006年10月6日

[轉載]中國“知識產權覺醒”加速催生一批國際領先企業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李菲、鄧衛華)中國“知識產權覺醒”正在悄然加速。來自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消息顯示,2006年上半年,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第3個100萬件,這距離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第2個100萬件僅用了2年3個月。
中國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時間較短,但近年來發展突然加速。從1985年中國專利法實施到2000年初,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用了近15年達到第一個100萬件;4年2個月後,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突破了第2個100萬件。
在中國“知識產權覺醒”加速的過程中,以海爾、海信、皇明、華為等為代表的一批企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並在這一過程中成長為國際領先的企業。
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介紹,在國內職務(非個人)申請中,企業專利申請比例由第一個100萬件的64%提高到了後兩個100萬件的80%以上,遠高於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專利申請比例;而對於專利中含金量較高的發明專利,企業申請佔職務申請的比例則由第一個100萬件的不足40%提高到了後兩個100萬件的65%。
海爾是中國較早走向歐美發達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之一,其在知識產權戰略上覺醒也相對較早。1992年,為了配合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海爾成立了國內首家企業自辦的知識產權機構。14年後,海爾平均每天申請2.6個專利,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部擁有專利。不僅如此,海爾透過知識產權戰略的應用,成為中國唯一進入世界百強品牌的企業;而且在世界家電領域,唯一擁有兩項國際標準,並參與了86項中國標準的制訂。
海爾集團副總裁喻子達說,從技術專利化,到專利標準化,再到標準國際化,海爾在知識產權戰略上一步一個階梯地走過來,從以專利為“盾”自我保護,到以標準為“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最終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家電市場中獲得了相對領先的優勢。
海信集團也致力於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5年,海信投資3000萬、歷時4年研製的“信芯”問世,一舉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晶片製造商之一,改寫了此前中國彩電沒有“中國芯”的歷史。據海信集團副總裁郭慶存介紹,今年海信將推出一款集成更高的、將五顆彩電晶片整合為一的晶片,屆時,將有更多的中國彩電能夠裝上這顆國際領先的“民族芯”。
許多像皇明、華為一樣的私營企業也在“知識產權覺醒”的過程中為各自領跑的行業劃好了一條條國際標準跑道。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和太陽能熱利用的領跑者,總部位於山東省德州市的皇明集團目前職工專利知識普及率超過85%,專利新產品佔銷售總額92%。
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公司是中國申請發明專利最多的企業,也是中國申請國際專利最多的企業。僅2005年華為公司就申請國際專利249件,超過其美國競爭對手思科公司的212件,在全球企業中位列第37位;在發展中國家企業中位列第3,僅次於韓國的三星和LG電子。(完)

2006年10月5日

關於專利家族(patent family)



國家研究院(前科資中心)有篇介紹Patent Family的文章(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class/pclass006.htm)提到:

所謂的專利家族
所謂的專利家族( Patent Family )包括兩種,其一為狹義專利家族,另一為廣義專利家族。狹義的專利家族為一件專利在不同國家申請的集合,例如我們先在台灣申請一件專利,之後判斷相關技術或是產品可能行銷到其他國家,而想要取得該技術創造在該國排他的權利,因此便前往該國(例如美國、大陸與日本)申請專利。因此,相同專利發明內容(通常是以 claims 的判斷為主),在不同國家申請的組合即稱為狹義專利家族。廣義專利家族為一件專利後續衍生的不同申請案,包括分割案( Division )、連續案( Continuation )與部分連續案( Continuation in Part, CIP )等。也就是同一技術發明(通常指 claim 所揭露的內容)揭露後,後續所持續衍生的不同的專利申請情況(其他不同保護範圍的 claims ),因此同一技術創造後續所衍生其他發明,加上相關專利在其他國家所申請的專利組合,即是廣義的專利家族。

但是企業在哪申請專利,均屬企業內部的訊息,要如何才能得到以上所提廣義或是狹義的專利家族資料呢?

透過EPO的一項專利合作計畫,EPO已經整合了74個國家的專利資料,提供英文的檢索機制,另外透過INPADOC 資料庫連結,即可找出這篇專利的專利家族資訊,甚至可進一步查出這篇專利在各國家申請的法律狀態(參考上圖)。

但是以上只提到,何謂專利家族?資訊又該如何取得?但是為何我們需要這樣的資訊呢?

筆者的認為有兩項蠻重要的效用:
  1. 可以透過專利家族的資料,取得較容易閱讀的專利說明書版本。例如一篇德國專利,如果我們可以找到該專利的英文甚至中文版說明書,就可以節省相當多的專利閱讀時間。
  2. 判定專利的重要性:許多公司的專利申請策略都是以專利的重要性來決定專利申請的國家, 以及內部專利獎金的發放。也就是當我們特別鎖定某家公司進行專利分析時,專利家族的數量也將是反映該專利重要性的指標之ㄧ。

2006年10月3日

[好站介紹]findbook.tw

喜歡閱讀書籍的朋友有福了,國內有一個不錯的書籍比價搜尋引擎,可以為您節省不少取得知識的成本,值得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