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參加一場紀律創新的研討會,業者主要是推廣TRIZ領域知名產品Goldfire Innovator的解決方案(這套產品就是知名的Knowledgist的下一個版本)。會中並邀請到鴻海的智權主管羅先生介紹他們公司如何應用TRIZ的理論結合創新的學習流程,引導內部員工產生專利。記得前陣子有則新聞,提到鴻海的郭總說要讓鴻海從製造的鴻海轉變成研發的鴻海時,新聞輿論的看法是講究軍事化管理的企業文化可能會與孕育創意的環境相衝突,不過從講師羅先生的介紹他們PASA的創新方法,以及如何用美女與食物誘導(:P),讓研發人員逐步脫離枷鎖,產出實用的創意的過程,相信郭總總是會說到做到。
另外,關於最近國內研發業界非常風迷的TRIZ理論,我也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我的觀察:
1. 強調"問對的問題":
而其實這也是所有科技方案要有所進步最重要的一部分。當大家提到TRIZ就不斷提到37*37的工程參數時,我倒是覺得TRIZ方法論提供的幾項問解構問題的工具大家可以牢記在心。一個是將問題擴大或是縮小(這個方法IBM的10次方...有點類似,也就是要讓問題發問的人從不同的層次來理解問題),另一個是加入時間的向度來思考,跟第一個方法相結合,原本一項問題,就變成了3*3的問題群。
2. S-field質場分析 vs. Mind map:
前一陣子我非常的迷Mind Map, 甚至把網路上所有的文章、廠商以及產品都Download玩過一遍,我覺得TRIZ 所提的S-Field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用視覺化的方式將問題表達出來,透過這個方式,就可以針對這個系統"矛盾"之處進行處理。而Mind map現在主要的應用比較像是用來協助自由聯想(Brain Stroming)或是幫助記憶(作筆記),所畫出來的圖通常是以星狀or樹狀展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因為人訊息處理的能力有限,以短期記憶來看通常只能記得6-8個概念,所以不論是上述哪種方法,都可以讓人降低認知的負擔,藉此找出問題的弦外之音。
3. 胡蘿菠也有分大小支: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實驗,內容是討論獎賞的方式對於動機的影響。方法就是請大學生做一個很無聊的實驗,其中一組學生作完實驗之後,會得到1塊美金的酬勞;另外一組學生則是會得到10塊美金的酬勞。然後再詢問這些受試的學生對實驗的觀感如何? 誰會對這個實驗的評價比較高呢? 數據告訴我們,拿1塊錢的傾向認為這個實驗比較有意義,而拿10塊錢的傾向認為要不是為了10塊錢,這實驗還真的是蠻無聊的。
這跟創新有甚麼關係呢? 我服務的許多客戶中,在專利辦法當中都有專利獎金的制度,發明多少錢、新型多少錢或是台灣專利多少錢;美國專利給多少錢。在這場研討會當中羅先生透過內部創新工作坊的方式,一方面介紹TRIZ的理論與創新的方法,並且以企業內部實際的問題作為課程的教案,讓學員(大陸員工)實際操作,並提出創意的改善方案。其中甚至還有可以許多是可以去申請專利。怎樣的獎勵制度設計,才能夠讓創意從組織當中不斷的產生呢? 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題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